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 文件一览 >> 浏览详细内容
浅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19-11-28 浏览次数: 1564 次 来源: 数学组杨荣

浅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杨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省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在关于“把能力还给学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这就是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确实不高。而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因为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会交流,不会思考,不会质疑,这种没有交流的课堂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

  2.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重力时,我对同学们说:千百年来,“苹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有一个人──牛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重力”,并由此推广到宇宙间的万有引力,再介绍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引力定律推导出了海王星的运行轨道,并导致海王星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的力量所在,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辛、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从中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即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4.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现的需要。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及创新思维培养措施

数学-杨荣

数学教育,旨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使其形成数学思想与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服务社会。但是长期以来,虽然数学界同仁对数学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可离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有惧怕而厌倦,为此我们开展《创新思维与实践精神培养》的课题研究,故首先针对大部分高中学生进行了了解分析研究寻求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是什么,如何排除思维障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做了初步探究,也寻求到了一些好的方法与措施。

学习障碍主要有非智力因素类学习障碍;运算能力障碍;思维障碍;空间想象能力障碍等。

一、非智力因素学习障碍

    非智力因素学习障碍是因注意力的不稳定一记忆障碍造成的学习障碍,消除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师,高中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自我克制能力较差,但较初中和小学阶段还是有很大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切实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法是学生感觉每节都新鲜,同时,要求课前预习听课过程需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因记忆产生的数学学习障碍。为了能保证学生都能做到“五到”也为了学生学习中能多加交流与探索,故我们实施分小组实施教学探究,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索也能起到相互督促帮助的好处。如此,学生自习时相互监督不开小差,上课时相互探究讨论形成思维互补。

二、运算能力障碍

1.产生的原因

基础教育薄弱,是学生上学多年,但无好的学习习惯,做事做题马虎不认真。另一方面高中数学内容多而抽象,理论性增强,学习上若训练不足也致使运算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是导致高中学生运算能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2.消除运算能力障碍

(1)强化课堂常规,强化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易错的知识改进教法,精讲多练,有错必纠,多用对比的方法。

(3)针对高中的学习内容多,难度加大的实际情况在讲课中力求清晰、准确、重点强化学生的准确率,在高考总复习中注重基础运算,强化准确率,在此基础上要求解题速度、运算速度,使效率达到最大,学生就能在考试中赢得最高分。

三、思维障碍

1.思维障碍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学生未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忽视公式的条件,理解不深刻、观察、构造能力差,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无法摆脱其束缚,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或具有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发散能力,但知识连贯性掌握不好。

2.消除思维障碍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问答,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

例如:动点M(x,y)到点F(3,0)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3,求点M的轨迹方程。

这是一常见的题目,许多学生一看题目便不假思索地应用抛物线的定义来求解。对此我不急于判断正误,而是问:“怎么解?”

(学生):“因为M到点F的距离比它到y轴的距离大3,可转化为M到点F的距离和它到x=-3的距离相等。”于是有点M的轨迹是以F为焦点,x=-3为准线的抛物线,则顶点为坐标原点(0,0),p=6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2=12x。                               

针对上述回答,我对引号部分的语句追问 :为什么可这样转化?转化完全等价吗?解答是否有误呢?

      下面我们利用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并结合图形进行分析,为学生找病因。  

依题意有:①x≥0时,有(x-3)2+y2=(x+3)2y2=12x

②想x<0时有(x-3)2+y2=(3-x)2即y2=0亦即y=0于是问题的轨迹方程应为:y2=12x(x≥0)或y=0(x<0)

故所求轨迹应为一条抛物线和一条射线。因此,前面的命题转化为非等价转化。做完此题后提议,若把d=3改为2或8,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得出结论,在进行推广:动点M到定点F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的距离大d(d>0),则动点M的轨迹为:

1*若d小于F到L的距离,轨迹为一抛物线。

2*若d等于F到L的距离,轨迹为一抛物线和射线。

3*若d大于F到L的距离,轨迹为两条抛物线各在L一侧的无限延伸的部分。

由于让学生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得以及时地对症下药,启发诱导,使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2)要善于为学生“铺桥搭路”,提供好问题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学习,课堂答问时,教师要在学生的思维迷茫之时,思路中断之际,方法纷乱之中,不失时机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阻碍,逐步开辟思路,掌握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回答来增强自信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空间思维障碍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是一个难度较高的台阶,立体几何成了中学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道障碍,学生们往往对立体几何学习倍感畏惧。究其原因,不外乎沿平面几何的思维,缺乏空间想象力,造成思维受阻。

消除空间思维障碍

    1加强形象直观,善于使用模型

     教会学生去有意识地使用立体几何模型,是顺利进入立体几何之门的有都有用钥匙。这里所说的模型并不仅指教学使用的立体几何教具,而是指学生人人都有的桌面、书本、笔、手掌(表示平面)、手指(表示直线)、打开的书本(表示二面角)等等。善于使用这些现成的模型,可以使用许多立体几何问题变的比较直观,比较容易解决。

 

2重视对学生识图作图能力的培养

作图和识图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的识图能力差,就很难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利用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认清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生识图,作图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他们在空间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总之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习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因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