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室 >> 科研动态 >> 浏览详细内容
实践工作报告——高金梅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20-12-17 浏览次数: 2591 次 来源: 本站编辑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报告

 

成果名称:基于职业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成果负责人:高金梅


 

 

 

 

 

 

 

 

 

 

 





  1. 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同时也对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业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它要求中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不高,中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着差距,劳动者整体职业素养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城乡、地区间劳动力职业素养水平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是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而学生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问卷调查、校企恳谈等形式进行了相关调研,发现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具有了全新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如责任心、守时负责;诚实正直、适应变化和压力;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具备善于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等能力,充分表明了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从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经历让我们觉得,校园中存在着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思想认识模糊,是非判断能力差;社会公德意识和羞耻心缺失;心理脆弱,经受不了一点挫折;知识见闻狭窄,对专业之外许多常识、必备的东西知之甚少;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盲目排外或者崇外;文化素质偏低,言语粗俗;而且校园内外暴力等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不少学生一踏入社会便暴露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精神,以致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业成才道路上只能跛脚前行。此类现象的出现、发展和延续,都将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格的职业人形成冲击。

    基于中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培养其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能使中职学生满足“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在经历中职教育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中职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1. 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按年度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首先要科学界定“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构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中期开展研究适应职业发展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索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后期总结前面研究成果,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

    (二)研究内容

    1、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培养途径的研究

    2、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3、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与评价的研究

    (三)拟突破的重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创新之处

    本课题以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作为突破点,力求通过创新研究从普遍性的素质教育理念中提炼出符合职业发展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作为研究重点,拟解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实用性问题。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资料,总结他们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确定本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人才素养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素养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开展“多元”的育人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4、个案研究法

    以学校计算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5、实践研究法

    实践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以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研究,实行以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提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成效。

    6、经验总结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2. 成果的实施

    本成果确定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为中职学校所有科任教师提供了理论依据。

    1、中职学生

    这类学生来源于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此类学生有一些较为普遍的特点:一是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部分人,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内心渴望被肯定。二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状况普通,他们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学生慢慢把目光由升学投向就业,使中职学生直面社会和职业的选择,带来了种种困扰和心理矛盾问题。

    2、素养

    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技能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3、核心素养

    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失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被公认的较为重要的素养特征。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前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它是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重大变革趋势。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其教学实践的探索,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变化。为了让中职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基于职业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并以课程目标设定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着力点,结合“三教”和中职的特色环境在情境教育中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中职学生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转型。

    四、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本成果对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校级行政领导及教研组进行探讨和分析,制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应用手段。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学会学习是个体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主动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规律和影响学习活动的因素,以成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情、意诸方面发展,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围绕学案阅读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案中的问题,交流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决方法,分享学习成果。其次教师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并为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并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剖析知识要点之间的关联,突出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解决过程。最后通过举一反三,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最终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另外,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与思、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二)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素养

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表达技巧的培养。活动不仅要丰富还应有创新的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为目的,其创新要突出育人为本的重点,活动内容的新颖性也应体现人文关怀。对年轻人而言,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极具凝聚力的,年轻的个体在这个集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形式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社会平台上敞开心扉的平等交流,在互惠的过程中体验学会交流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三)利用职业体验平台,培养学生社会活动素养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职场环境中如何与上司、同事之间进行友善交流,我们应该注重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职业体验平台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素养。学生初次踏入社会,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角色转换的角度去感悟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切身体会岗位要求,在这种职业体验平台上感悟如何正确处理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切身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也是个体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与人相处、团结合作等素养的验证渠道,只有通过职场磨砺才能使自身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得到锻炼。

(四)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素养 

现代化社会对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关注,它不仅体现着劳动者智慧的发挥、事业的成功,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班级活动紧密关联着学生的社会动活经验。首先,班级活动要积极打造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实践环境,筑起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在各种学习活动、体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中,不仅能够锻炼参与者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感,使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成为朋友。其次,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无论管理的对象是有思想的人或无行为的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挂念,这样才能管理好所管辖区中的人和事。要让学生明白,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具有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善于运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寓意,于无声处找到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抓手,要注重培养学生能说、会写、善做的焦点意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众人瞩目的效果。

(五)建构“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个人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其经历而不是天资聪明程度。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教育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把问题设计成教学项目,构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动态开放性课堂。由项目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学生在对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合力寻求难点的突破,从实践中锤炼学生的观察与分析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述各自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广泛收集对同一事物产生的各种不同质疑。最后,运用团队合作的执行手段,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辩论调和,以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结果。通过这种“授之与渔”的方式,强化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尽其责到各抒己见,最后从众意见中得出最好解决方案,从而在实践中磨炼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素养重在一个养字,意味着教育旨在养人,而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说当一个人将所有学到的东西忘光之后,所剩下来的就应该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只有知识,还应具有一种态度和品格。因此,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素养养成的结果,应当是在他们步入社会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某种在新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新时代下的精神体现,是个体终身受用的品格。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