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室 >> 科研成果 >> 浏览详细内容
榆林乡土历史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高艳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24-01-13 浏览次数: 268 次 来源: 本站编辑

榆林乡土历史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艳

 

【摘要】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全人”发展,实现课程功能向生活的回归;呼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 “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本课题以乡土历史为突破口,以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教育,探索一条乡土历史教育的途径。试图从激发爱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发立志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关注人类的人文精神等层面揭示乡土历史与学生发展的内在机理。通过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理念,拓展关注视界,丰富文化涵养,改进教学行为,提高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

【关键词】 乡土历史    课堂教学  民族精神  

 

一、 榆林乡土历史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

新课程关注“全人”发展,实现课程功能向生活的回归。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要均衡课程结构,密切课程内容与现实、时代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使得学校、老师利用地方优势开发课程成为可能。人们在解决“生态失衡”“本土文化失落”等社会问题、纠正“知识本位”教育偏差时,发现生活具有无法取代的教育价值,作为生活世界重要组成的“乡土文化”亦将得到凸显。

中职教育的现状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思想的干扰,中职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年轻一代中出现了道德失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薄弱、本土文化失落等现象。在当前,部分学校的一些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

从2019年秋季开始,陕西省要求所有职业院校必须开始历史课程。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的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资源的优势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丰厚的文化积淀、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现代教育资源,特别是神木更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研究素材极为丰富,如石峁遗址、高家堡古镇等,这些资源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十分值得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都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认为:必须立足于本地乡土历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研究意义:

1、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课题通过开发榆林乡土文化,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渠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试图从激发爱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发立志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关注人类的人文精神等层面揭示乡土文化与学生发展的内在机理。

2、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为乡土教育开拓一条实施途径(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找到一个突破口(乡土教育)。从而可以从资源开发的角度说明乡土文化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可行性,并探寻相应途径。

3、以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为载体,实施校本课程,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二、 研究综述与趋势分析

国内进行的相关改革首先要提到台湾地区的“乡土教育”,从弘扬本土文化、培养本土精神的角度出发,发挥乡土历史资源对儿童的熏陶作用。浙江省前几年进行的学科综合研究,“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和”。上海等地进行的研究性课程探索。目前,在一些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如无锡、青岛等地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时,开始注重发掘本地的特色资源。

学校教育向生活的回归,乡土历史文化纳入课程资源是必然趋势。人们在解决“生态失衡”“本土文化失落”等社会问题、纠正“知识本位”的教育偏差时,发现生活具有无法取代的教育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而作为生活世界重要组成的“乡土历史文化”亦将得到凸显。

三、研究目的

通过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完善历史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通过对其教育途径的探索,提高学生调查考据,协作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改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深处养成尊敬师长家长,团结同学,热爱学校家庭,热爱社区服务社区,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突出关注榆林、认识榆林、热爱榆林,珍惜民族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文物的保护意识。

善于关心:关心家乡的自然、历史、民俗,关爱他人,接纳自我。感悟历史,融入社会进程,孕育学生关注人类的人文精神。

勇于承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以“小公民”影响大社会意识,积极履行社区义务;热爱农村,增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自豪感、责任感。

乐于交往:乐于交往,主动、热情、正直地与人相处;善于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沟通,能与活动对象平等对话、相互交融。

勤于实践:积极参与,大胆表现;热爱科学,善于发问,勇于探究;初步学会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共享信息。

敢于创新:勤于观察,善于分析;独立思考,敢于否定;大胆尝试,勇于试验,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掌握情况及对其兴趣来源;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梳理、开发榆林乡土文化为特色的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的情感体验,历史课程学习进步情况及乡土学习成果展。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提出问题——建立学习组织——进行方案策划——实施方案——交流、评估——后续性学习。探究乡土历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历史教学中乡土教育的操作模式,包括乡土历史挖掘途径的探索。以乡土历史课程开发为载体,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途径。

五、研究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本研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中办国办的关于《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理论依据

①从德育的实效性来看

在乡土教材当中,有许多本地的历史人物,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学生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

②从现代教学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主张教师的教学是为了理解的教与学,而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各个知识点,真正的理解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了解。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论证才得到的,教学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告知学生,而不是教给他们孤立的知识点。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

③从中职生的特点看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职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中职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课题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参与不同主题的乡土历史文化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合作情况、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在本课题前后在关注心、使命感、交往观、成就感、创造品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践情况的记录,并及时总结阶段成果。

3、文献研究法:在准备阶段,从专著、期刊和网络上搜集国内外关于综合课程改革的相关成果、特征及趋势,编成册。在过程及总结阶段,都要对课题中的问卷调查、访谈、论文等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并与同期其它成果进行比较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剖析研究,寻求乡土历史教育的不同渠道。

、反思与展望

此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

1、体现了一种校本研究的思路: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案例积累—专家引领—提升理念—建构模式

在对传统教学的困惑中发现问题,进行“情境活动”的教学探索。在课题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案例的基础上,借助于专家的支持、引领,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阶段。使研究活动能瞄准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突破学校的地理局限。结合系统反思,提升理念,建构模式。在课题研究的成熟阶段,根据需要,发挥理念的统摄作用,适当向其他课程领域渗透,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程实施范式。

2、探索一种德育创新的实施范例:基于乡土历史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当同时又是介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之间的课程形态。它的实施必须是校本化的,必须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指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我们深入挖掘榆林悠久厚重的乡土文化,在这片沃土上培植这颗鲜艳的实践之花。今后,将进一步挖掘黄土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揭示乡土文化、乡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索相应的课程实施方式。

3、研究的定位准确:立足乡土资源,弘扬民族精神

针对我们这样一所的学校,在乡土历史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紧密联系现实,又不能局限于现实。要从学生未来的发展,确定以“全面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为办学宗旨, “蕴地方人文之华,育笃学厚德之材”的实施思路,进而指导课程目标构建、资源开发、过程实施、成果评价。

4.课题实施的存在的问题

教师自身对乡土历史知识的缺乏,限制了课堂教学中对乡土历史知识溶入课堂的发挥。在我本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很少或者是根本没有触及乡土历史的教育,所以自己对于榆林历史,乃至神木历史知之甚少,这就限制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土历史教材的缺乏,也限制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渠道。由于在榆林根本没有一本真正介绍榆林地理历史的专著,加上其他资料的缺乏,在开发榆林乡土历史的研究中,最为困难的应该是资料收集方面。在指导学生课题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榆林的地方史很感兴趣,但苦于身边无相关的书籍可读,课题实施中,学生查找资料、设计课题活动方案也缺乏必要的参考,因此我们觉得课程开发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5、课题研究的延伸与展望: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

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理念提升为办学思想,我们拥有了更广的研究视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瞄准基础教育的改革走向,立足于我校学生发展需要,初步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战略。

乘着陕西省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东风,实现历史学科与综合课程的结合,乡土历史资源与标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继续完善以“乡土历史研究性活动为主体,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旋律的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拓展德育创新之路。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