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科室 >> 科研成果 >> 浏览详细内容
德育课堂中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20-12-17 浏览次数: 1390 次 来源: 本站编辑

德育课堂中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刘外霞

(陕西省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陕西  神木  719300

【摘要】德育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  创新  实践  能力  培养

引言:


“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以适应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德育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展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关理论,对于中职德育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谈个人见解。

1.注重观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创造新想象力

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段,实时材料、国内外重大实时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出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的想象能力。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不敢想象。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能去思考、分析,这样才是我们最求的目标。

  1. 转换背景,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方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在课堂上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和内容都包括在内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的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 质疑问题,培养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在的思维程序,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育即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中职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研究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3. 创设情境,培养类比性思维

    当代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略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上是在德育课堂实践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实践尝试,并非尽善尽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德育课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真正能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