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热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建设 >> 党总支 >> 浏览详细内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
字缩小 】 【 字放大发布时间: 2020-12-10 浏览次数: 1238 次 来源: 本站编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

二、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意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一方略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包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他同时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其实,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就有这方面的丰富观点。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就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关系,是从生命维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认知,从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角度展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原性诉求。从某种意义上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论”是对我国“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延续、发展和科学化。“生命共同体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如果人类继续将自然视为一架机器,对其采取征服的态度,进行无节制的索取,那么人类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尊重自然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认识前提,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的理念,才能推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举措和制度的实施。顺应自然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策略选择,只有掌握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防止主观主义错误导致的生态问题。保护自然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实践导向,仅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积极地实施保护,自然还是难免遭到破坏。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起点。

   (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生命共同体是对生态系统论所做的生动阐释,揭示了生命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表明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醒我们生态要素的合理配置直接决定了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繁荣、可持续程度,告诫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要将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系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的,“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统筹实施,系统推进,切忌碎片化,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府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管理不能各自为政,必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要坚决摒弃只顾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行为。生态治理要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在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生态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总体设计和统筹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协调协作,实现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系统性。唯有如此,方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实现“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两山论”的全面概括,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克服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积极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总目标、总任务、总策略都要围绕这一理论基石展开。

   (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必须将生态建设视为发展之义,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利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党中央已经绘制了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对不起,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资讯!